陶寺遺址博物館開館 探秘“早期中國”真容
中新社山西臨汾11月12日電 (記者 胡健)陶寺遺址博物館12日在山西臨汾市襄汾縣開館,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的230余件(套)古老文物,為公眾揭秘“早期中國”真容。
陶寺遺址位于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遺址,年代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先后出土各類文物5500余件,揭示了中華文明的早期形態(tài)。
陶寺遺址博物館是依托陶寺文化建設的一座專題性遺址博物館,建筑面積近萬平方米,展廳面積約5000平方米,展出陶寺遺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等文物230余件(套)。館內(nèi)設有“文明蘊化”“煌煌都邑”“早期國家”3個基本陳列單元,以及“陶寺考古”“臨時展陳”兩個專題展覽和一個特色沉浸式數(shù)字展,完整展示了陶寺文化的考古發(fā)掘與研究成果。
一件從未公開展示的文物——圭尺,是陶寺遺址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據(jù)陶寺遺址博物館講解員蘆婷介紹,圭尺是測量天文歷法的儀器圭表的重要組成部分。圭表主要用來測量距離,判斷節(jié)令、地中,所謂“地中”是指地之中央。陶寺出土的圭尺,是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世界最早的圭表儀器實物。
此外,彩繪蟠龍紋陶盤也是該館的核心展品。陶寺遺址共出土4件陶盤,此次展出的陶盤盤口直徑40.9厘米、底徑12.6厘米、腹部深10厘米、盤體高11.6厘米。據(jù)蘆婷介紹,陶寺蟠龍是與夏商周及后世之龍最有直接淵源關(guān)系的龍形象,也為探索中華民族龍圖騰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介紹說,陶寺遺址是一處具備早期國家特征的都邑性遺址。從1958年被發(fā)現(xiàn)、1978年正式發(fā)掘以來,陶寺遺址源源不斷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研究新進展為古史探索提供了新材料,揭示了中華文明早期歷史發(fā)展的特征,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收并蓄、連綿不絕特質(zhì)的有力實證和生動寫照。(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1日 20:42:42
- 2024年12月21日 18:51:05
- 2024年12月20日 11:33:57
- 2024年12月19日 11:09:13
- 2024年12月19日 10:56:58
- 2024年12月19日 09:32:12
- 2024年12月19日 09:29:26
- 2024年12月18日 14:37:05
- 2024年12月18日 14:07:57
- 2024年12月18日 1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