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京胡大師楊寶忠,琴技高超,曾為馬連良、尚小云、楊寶森等多人操琴伴奏,久已譽滿南北。
楊寶忠自幼愛好音樂,曾習文武老生,拿手戲《擊鼓罵曹》,鼓法嫻熟,不同凡響。成年后因扮相、嗓音等關(guān)系,專事操琴,卒以天資聰穎,造詣精深,成為京劇界名琴師。
楊寶忠能自拉自唱,還學一手小提琴,經(jīng)常演奏,頗具功底。他將小提琴弓指法運用到京胡上,聽來別具韻味。早年戲園門前掛有黑地白字木牌,后有改為紅線白字或金字黑字者,上書演員姓名及表演劇目,楊寶忠改行操琴后,戲班在頭排演員名字下面加一行橫字“特請楊寶忠先生操琴”,是當時琴師中鮮見者。
楊寶忠與馬連良合作多年,紅花綠葉,相得益彰。他操琴不喧賓奪主,必等唱角博得彩聲后,才在拉過門時拉些花腔。這樣,既主次分明,也給唱角以喘息機會,極盡襯托之能事。有一次,馬連良在西長安街新新戲院演出《群英會·借東風》,前飾魯肅,后飾孔明,由楊寶忠操琴。演到蔣干盜書一折,魯肅到周瑜臥室放置假書信時,并無唱腔,只有一些做派,極易冷場。而此時楊寶忠用胡琴拉“小開門”,施展絕技,過門越拉越快,與鼓板吻合,極為悅耳,然后由快轉(zhuǎn)慢。這一切與魯肅各種表情神態(tài)配合默契,博得全場觀眾熱烈掌聲。楊寶忠在操琴成名以前,即已研究制琴,他以高出三倍的工資待遇,請到著名樂器工人冀振江和他一起研究京胡的進料和制作。發(fā)現(xiàn)上等佳品,留下自用,或贈友好;其余大多送到百代公司等處代為銷售。當時他所制京胡大部份為京劇內(nèi)行或票友購去。他制作的胡琴售價比同業(yè)高,購者也承認“貨高價出頭”。
楊寶忠出身梨園世家,從不高傲自大,待人接物,和藹可親。樂器行業(yè)工人多愿與他接近,取長補短。胡琴制作名手陳紹軒與楊寶忠相交甚厚,彼此常相切磋胡琴制作技術(shù)。
某年春節(jié),楊寶忠游廠甸,在舊貨攤看到一只老竹筆筒,竹黃厚實。他以重價購得,配于常用拉二黃的胡琴桿上,發(fā)音渾厚、明亮,音色異于一般,他愛如珍寶,取名“大董”。其后,好京胡者以有無“董音”成為一時評定標準。楊寶忠在其弟楊寶森演《碰碑》、《洪羊洞》、《伍子胥》等看家戲時,多以“大董”伴奏。
楊寶忠已去世多年,未審“大董”等京胡落入何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