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人物
李洹,1982年生,陜西省西安市人。2001年赴法國里爾第二大學(xué)就讀,目前為該校高等商學(xué)院碩士生。
- 對話動機
4月19日,法國巴黎共和國廣場舉行“支持北京奧運 反對媒體不公”的集會上,一段約20分鐘的流利法語演說,慷慨激昂,讓李洹迅速成為中國海外留學(xué)生自發(fā)愛國行動的一面旗幟。
“當有些媒體提到,這次圣火傳遞失敗是給中國的一記耳光,當代表著愛與和平的圣火,受到一些專門抗議者的侮辱行徑時,我認為這確實是一記耳光,但不是給中國的,而是給中國人民的,給法國人民的,給全世界所有熱愛奧運的人民的。”
這篇題為《不能讓祖國受委屈》的演講詞,和李洹的名字一起迅速流傳。
當時集會的情況怎樣?他對這樣的愛國行動有怎樣的理解?4月23日,本報記者通過電話和李洹對話。
胖胖的身材,眼鏡后面是一雙細細的眼睛,26歲的留法學(xué)生李洹,用慷慨激昂的演講感動了許動中國人。
談起4月19日在巴黎共和國廣場舉行“支持北京奧運 反對媒體不公”集會上的演講,他多次強調(diào),表達我們的觀點時,一定要理性。
不實報道給海外華人帶來壓力
新京報:某些西方媒體進行不實報道之后,你在法國是什么樣的感受?
李洹(以下簡稱“李”):非常氣憤,當時吃不下飯,還進行網(wǎng)上論戰(zhàn),我們一直深信,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被侮辱了,是個中國人都會受不了這種事情。
新京報:你所知道的法國人又是什么態(tài)度呢?
李:雖然法國有一些愿意思考的中產(chǎn)階級和知識分子比較理智,但普通民眾只能通過媒體來了解事件。媒體這樣報,民眾自然相信事實就是這樣。
新京報:不公正的報道對你們的實際處境帶來影響了嗎?
李:是的,主要是一個輿論環(huán)境的問題。(在國外的)中國人壓力很大,在他們的眼里,我們是被人權(quán)冷落的人,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
新京報:最初的憤怒情緒,后來怎么發(fā)展的?
李:隨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我們變得越來越冷靜,越客觀,對問題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越想去尋找解決方法。
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法國民眾不了解我們。畢竟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都不一樣,所以需要慢慢來溝通,稍微過激的東西就會被排斥。
就像煲湯一樣,法國民眾被媒體煲了幾十年的湯,我們也可以像煲湯一樣慢慢“煲”他們,告訴他們,我們不是這樣的,你們需要敞開胸懷來看看。
我們生氣了但要理性表達
新京報:目前,在法華人都有哪些愛國組織和行為?
李: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愛國組織和社團,學(xué)生的活動都是自發(fā)的。
新京報:那你是怎么得到集會信息的?
李:我們有一個法國留學(xué)生的網(wǎng)站“revefrance”(戰(zhàn)斗在法國),也不知道是誰發(fā)起的。當時有人在論壇提議說,在巴黎、倫敦一起舉辦一個活動,來表達我們的情緒。整個活動基本上是自發(fā)的,至于組織就是幾個干雜事的人,也沒有真正去動員什么人,畢竟大家的心情是一樣的。
新京報:大家的自發(fā)愛國活動是怎樣協(xié)調(diào)的?
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有很多內(nèi)部的辯論。到底選擇什么方式?罵人、喊話還是唱歌跳舞?還有人說直接去砸。
而我支持的是一種比較理性的觀點:咱們只是去表達我們生氣的觀點,而且是比較理性的、平靜的表達。生氣了不一定要大喊大叫,難受了也不一定要痛哭流涕。
我們生氣了,是和誰生氣?不是和法國人民生氣,而是和不公正報道的法國媒體生氣。我們把爭執(zhí)的面想得越小越好,這樣我們可能得到的支持就會越廣泛。我們一說反西方、反法國、反一大片,沒有用。
新京報:你是怎樣被推選為演講者的?
李:推選倒也不是,是大家公認的。因為以前我就為反擊不公正報道查過大量資料、研究歷史、收集信息,還上過法國的電視臺和反對方辯論,比較有經(jīng)驗。
新京報:那份演講稿是怎樣出爐的?
李:不到一天時間就完成了。之前寫過傳單、帖子、辯詞,這些都算是稿子的基礎(chǔ)吧。
新京報:集會前,擔心過自己的安全嗎?
李:其實也有很多壓力的。因為在倫敦的留學(xué)生曾經(jīng)被“藏獨”分子威脅過,我們的幾個組織者也接到過恐怖威脅電話,又是說槍擊又是說爆炸。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