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形成留守兒童的原因更多元化,例如父母異地打工、父母進修學習、父母掛職下鄉(xiāng)、父母異地開公司或被派往異地公司、父母離異、父母工作繁忙,還有一種就是父母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在異地購房,把孩子戶口遷入異地,這些孩子往往被寄養(yǎng)在親戚或學校、教師家里,也是一種新的留守兒童,而且這些家長對子女期望極高,往往將孩子送往民辦中學。
另外,還有一小部分孩子的家長因為應酬多,孩子只能見到其回來睡覺,多是公司高層人物或國家機關領導子女。也有的雙親長時間出差,或單親出差,但另一方要么工作繁忙,要么自身文化素質低,管不了孩子。還有個體戶,忙于做生意,很少有時間管孩子,或文化素質不高(這點流動人口子女較多)。他們平時除了在學校之外,基本上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而父母則在城市的另外區(qū)域工作。這一小部分孩子處于留守的邊緣,比嚴格意義上的城市留守孩子幸福的是,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情,父母可以很快趕過來處理。
[問題和隱患]
易生心理疾病
“留守兒童在缺少父母的引導、關愛和教育的情況下,正面臨著許多社會和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將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生活。”國際計劃(中國)國家主管詹姆斯·莫瑞這樣說。兒童在成長時期,其心理狀況發(fā)展的好與壞,對成年時的人格、品德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長期缺失父母的關愛,就會引發(fā)一些心理問題。
調查發(fā)現,在中學階段,留守兒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通常表現出沖動、好怒、焦慮、神經質、自閉等不良的心理特征。留守學生大多存在著心理與生理的雙重矛盾,即他們對父母的“留守決策”持積極肯定、理解和支持的態(tài)度,又渴望父母能留在家中,有個精神依靠。在長期的留守生活中,有些兒童逐漸有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自卑由于長期缺乏父愛和母愛,留守兒童有種被遺棄之感,與父母缺少溝通,遇到問題不會處理。他們缺乏自信,害怕別人同情的目光,他們強烈渴望父母親情,由于無法得到滿足,長期處于被壓抑的狀態(tài),他們自慚形穢,怕被別人看不起,不敢與人交往,不敢參加集體活動,把自己嚴實地封閉起來,甘心生活在被人遺忘的角落里。
虛榮 由于無法與孩子生活在一起,為了彌補對孩子的愛,父母寧肯自己省吃儉用,吃苦耐勞,也要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殊不知,孩子的虛榮心正是這樣被培養(yǎng)起來的。孩子根本無法體會父母的艱辛不易,他們風風光光地在同學面前顯闊,用虛榮心來掩蓋自己孤獨的心。
嫉妒留守兒童強烈渴求父母的愛,看到周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而他們自己情感無法得到滿足,有的開始怨恨自己的出生,怨恨外出的父母,怨恨家庭的分離,進而發(fā)展到怨恨他人,嫉妒他人。他們心理難免會失去平衡,因為自己的不幸而感到痛苦,因為別人的幸福更感到痛苦,甚至不惜采取過激行為,來滿足自己的嫉妒心理。
疑慮 疑神疑鬼,多疑敏感。總覺得周圍人在背后譏笑自己被父母遺棄,以致同周圍人關系緊張。一件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小事常常使他們大動干戈,具有極強的攻擊性。
逆反留守兒童逆反心理極強,對抗情緒嚴重。他們愛與人對著干,即使老師和家人的話也不肯聽,常喜歡鬧對立。他們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懷疑,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充滿不信任,這種潛意識中的不信任導致了他們的逆反行為,常表現為“不聽話”、“不禮貌”、“不謙虛”、“惡作劇”等?傊,喜歡背道而馳。
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由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出現漏洞,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再加上當前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問題還沒能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導致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低于其他學生,健康成長狀況也令人堪憂。
大多數教師也認為留守兒童大都是“雙差生”、“問題兒”。他們的學習狀況令人擔憂,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進取心、自覺性不強,有厭學傾向。還有的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說謊打架,小偷小摸,花錢大手大腳,沉迷于錄像、游戲,具有破壞性。
這些都是因為家庭教育方式不當造成的,當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三種方式。
一是放任型。由于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關心孩子的教育成長問題。那些接受寄養(yǎng)的人,擔心引起誤解,影響親戚、鄰里之間的關系,對孩子不敢管理,放任自流;還有少數祖父母也無意對孩子進行約束。這部分留守家庭中的兒童學習完全靠自覺,生活學習缺乏監(jiān)督。
二是溺愛型。父母一方在家或單親的家庭,有的經濟條件較好,無力關心孩子的思想,便只知道在物質上滿足他們,或孩子一生氣就順從他們,導致溺愛。有的祖父母或寄養(yǎng)家庭認為孩子長期離開父母,缺少父母疼愛,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照顧和關愛,事事依順著孩子,長時間也會造成對孩子的過分溺愛。
三是嚴厲型。一方在家的父母,往往因為工作繁忙,沒有過多的時間關注孩子,當孩子一旦不聽話或犯錯時,就大聲呵斥,動輒打罵;有的祖父母由于思想觀念陳舊,以“書是南山竹,不打書不熟”、“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為信條,使用粗暴教育手段。
因此,這些孩子在情感、意志、興趣、性格、需要、動機、目標、抱負、信念和世界觀等方面都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
[對策]
針對留守兒童的問題,家庭、學校、社會的相關行為方式應同步進行調整。
家長多給孩子一些關心
城市留守兒童的家長最容易忽略的教育問題就是,親情的交流缺乏持續(xù)性。不少家長在外出差時,由于工作繁忙,有時一個月都無暇打個電話回家,有時打來電話,但沒跟孩子說話就匆匆掛掉了。有的留守兒童則坦言,出差在外的家長打電話一開口就問學習成績,甚至在電話里教訓人,原本溫馨的親情電話一下子降溫。
其實,讓親情常駐城市留守兒童的心田并不是難事。在外的家長應用點心,再忙也要打電話回來聽聽孩子的聲音,或者時不時寄點東西給孩子,哪怕是一張紙片、賀卡,都會令孩子感受到親情的滋潤。另外,電話內容應該是與孩子拉拉家常,不要怕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思念之情,“長高了沒”、“長胖了沒”、“今天吃了什么好東西”……這些都能令孩子感受到遠方的親情關愛。
用輿論的作用警示家長
孩子是未來,孩子是希望,不能因顧自己而忽視對孩子的培養(yǎng),應該科學地處理好事業(yè)和撫育孩子健康成長的關系。有的父母為了彌補自己不能給予孩子的愛而對孩子的物質需要有求必應。孩子則用這些錢去網吧玩游戲,或用來交一些吃喝朋友,天天追求物質享樂,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長期無人管制,必將使這些留守兒童的行為更加散漫,甚至會逐步走向犯罪的道路。媒體應該多對這些典型事例進行關注,用輿論的作用警示家長。
學校和教師應特別關注
留守兒童也應該得到學校和老師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yè)的管理外,也要給予他們心靈關懷。學校應配備心理老師,以便對留守兒童及時疏導教育。多向管理,形成教育網絡,真正形成臨時監(jiān)護人、學校、家長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兒童的教育網絡體系。通過多種方式方法進行聯系與溝通,相互交流,共同協(xié)作研究。
政府可以出臺一些干預措施
孩子未成年以前,作為監(jiān)護人,最好留下一人照顧孩子,比如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以立法的形式,使未成年人的父母,必須履行好家庭保護的職責:把一方留在家里。做父母的能留一方在家,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做到事業(yè)育兒兩不誤,有一個在家,對孩子管理會比他人更有力,督促會更有效,引導會更成功。
有孩子的家庭,離婚需征詢孩子的意見,父母有義務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溫暖的家。單位要對教育孩子有困難的家長給予幫助,要求員工在兼顧事業(yè)的同時一定要照顧好家庭,否則便不能評定為好員工等等。-
本版綜合現代育兒報、大河網、柳州晚報等報道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