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毛片网站,电影免费在线观看日本,国产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口之,女人下面毛多水多视频


 中國新聞社 2002年10月26日星期六
首頁 新聞大觀 中新財經 中新體育 中新影視 中新圖片 臺灣頻道 華人世界 中新專稿 圖文專稿 中新出版 中新專著 供稿服務 廣告服務
 
中新網分類新聞查詢>>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大觀>>國內新聞

新聞出版行業(yè)與時俱進 高科技打造“新媒體”

2002年10月26日 16:58

  中新網10月26日電 握著數碼錄音筆,拎著便攜式電腦,揣著數碼照相機,打著手機發(fā)稿……如今在各種新聞采訪現場,這樣的場面隨處可見。定格這樣的場面可以得出一個明晰的結論:高科技產品已經成為傳統新聞業(yè)的新“武裝”,單靠一支筆幾張紙走天下、跑新聞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據新華網報道,作為新聞媒體最前沿的一線記者,他們的裝備體現著高科技對信息傳遞產生的巨大優(yōu)勢。稍一留心就會發(fā)現,當下用數字設備武裝的記者越來越多。新聞發(fā)布會上,各種剛上市的靈巧數字設備總能找到蹤影。更不用說特殊環(huán)境下從事新聞采訪的戰(zhàn)地記者了,數碼相機、錄音筆、可上網可文圖傳真的筆記本電腦、全球通移動電話、海事衛(wèi)星電話等等,樣樣齊全。

  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當年排一部書,排字工端著沉甸甸的鉛字盒要在車間里走上幾十里、幾百里路,一本書從發(fā)稿到出書總要排大半年時間,有的甚至要拖2至3年,許多新作到印成發(fā)行已經成了舊書。今年國家科技大獎得主王選當年研究成功的激光照排技術,開創(chuàng)了我國印刷業(yè)的新紀元。從1987年5月《經濟日報》首家使用這一技術開始,到1995年全國1500多家報紙全部以此代替?zhèn)鹘y鉛印,不到10年的日子跨越了整整一個時代。

  回顧新技術給媒體帶來的變化,可以感受到技術在信息流動和傳播中的重要作用:衛(wèi)星電視的發(fā)展,拓展了電視信息的傳播能力,如今全國有幾十套電視頻道通過衛(wèi)星每天與全國觀眾見面;快捷生動的直播技術,使新聞畫面以第一時間與觀眾親密接觸,坐在家里就可以輕松觀看世界杯;利用寬帶技術實現報紙異地甚至異國同期印刷,再也不必用飛機運送版樣飛來飛去;彩色分印技術使報紙刊物越來越絢麗多彩,精彩紛呈……

  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更使我國新聞傳播業(yè)出現一個新的飛躍,帶來了采編方式的革命。十年前會用電腦的新聞出版工作者可謂鳳毛麟角,如今離開電腦和網絡技術,簡直難以想象整個新聞采編流程還能順利進行。尤其是互聯網技術,不僅提高了時效,也為采編人員提供了更廣闊的天空。記者可以利用互聯網了解情況,掌握新聞線索,在可靠的前提下進行異地采訪,甚至展開社會調查。編輯可以方便利用新聞素材進行剪貼、粘合,大大提高發(fā)稿速度,有的新聞媒體甚至將記者未成品稿納入信息庫,以便“廢物”二次利用。

  互聯網技術的誕生、引入,還給我們帶來了一種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全新的第四媒體。這個能將聲音、圖像、照片、數據、文本等信息符號融為一體的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在傳播的速度、內容、效果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提供的數據,我國現有網民近5000萬人,網絡媒體正日益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互聯網技術有力地推動整個傳媒打造新形象。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傳統新聞的采寫模式,它的實時更新極大地提高了新聞的時效,它的海量存儲豐富了新聞的容納。權威的傳統媒體如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紛紛介入互聯網業(yè)務,目前,全國幾乎大部分省以上媒體都建有自己的網站或網絡版。

  傳統與現代似乎已經密不可分。(沈路濤)


 
編輯:葉曉剛
相關專題:
 

新聞大觀| 中新財經| 中新體育 中新影視| 中新圖片| 臺灣頻道| 華人世界| 中新專稿| 圖文專稿| 中新出版| 中新專著| 供稿服務|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帽揪W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